• 徐州仁慈医疗集团旗下网站
  • 0516-87328999
  • 门诊时间:8:30~17:00(全年无公休医院)
当前位置: 首页>妇产项目>月子中心>养育指导>

母乳喂养真会导致乳房下垂?

时间: 2019-09-19 来源:徐州仁慈医院妇产科 阅读量:

有不少妈妈心中疑虑过:“母乳喂养之后乳房下垂怎么办?”母乳喂养真的会导致乳房下垂吗?乳房下垂有办法改善吗?

母乳喂养会导致乳房下垂吗?

母乳喂养结束后,部分妈妈会感觉乳房下垂了,所以也自然而然的觉得母乳喂养导致了乳房下垂。其实,临床研究已经表明母乳喂养本身并不会影响乳房的形状或者大小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也可以发现有部分妈妈在母乳喂养后,仍然可以保持或者恢复相对良好的乳房形态。

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的原因是什么?

乳房增大变丰满是孕期正常生理变化的一部分,这个改变可以导致维持乳房形态的韧带受到额外的持续牵拉。不论孕妈妈产后是否有母乳喂养,乳房韧带的持续牵拉,都可能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的现象。因此,怀孕本身可以导致乳房下垂,而且随着孕次的增加,乳房下垂的现象可能随之加重。

除了怀孕本身,其他可导致乳房下垂的原因还包括:孕期过度增重及产后不合理的快速瘦身,超重或者肥胖,吸烟, 年龄增大以及孕前乳房较大。

对于乳房下垂,我们能做什么来改善?

1.维持健康体重 避免体重变化过速

对于非孕期女性,保持乳房形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维持健康而稳定的体重。不过,在孕期每一位妈妈都需要适量的增加体重。在这些增加的体重里,部分来自增大的乳房。孕期乳房增大主要来自脂肪的堆积,这些脂肪一部分分布在乳腺组织周围,而另外一部分则形成脂肪垫储存在乳房皮下。在孕期或者产后,体重增加或减少,这一层脂肪垫会随之增厚或者变薄。如果在孕期增加体重过多,那么可以使乳房皮肤和韧带受到更大的牵拉。在产后尝试减重恢复体型,尤其是减重过于迅速时,则可能导致乳房下垂现象更加明显。 

因此,孕期适量的增重,产后循序渐进的体型恢复,对改善乳房下垂现象十分关键。孕期增加多少体重才合适,理想的增加速度是什么,则要根据孕妈妈孕前自身的体重状况来决定。对于产后减重,则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,循序渐进的进行。这样的减重带来的效果更加持久,并且可以让在受到牵拉的乳房皮肤和韧带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,从而缓解了突然改变带来的乳房下垂现象。

仁慈妇产

2.适量运动

对于健康的孕妈妈,孕期应该保持适量的运动,对于如何评判运动强度是否属于中等,妈妈们可以自己观察运动中的状态,如果运动时,仍然能够保持对话或者能说话,没有气短的现象,但同时又能感觉自己心跳较平静时加快一些,那么大概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孕期应该避免有摔倒风险,肢体接触,平卧位(孕16周之后),跳跃以及过度拉伸动作的运动(孕晚期)。

适量的有氧运动以及健康均衡的饮食,可以帮助实现孕期理想的体重增长以及避免体重增长过快,也因此成为改善乳房下垂现象的重要方法。另外,乳房的形态还可以通过改善和增强胸肌力量来实现。一些局部锻炼胸肌的运动也可以帮助改善乳房下垂的现象。比如,哺乳期的妈妈,可以尝试俯卧撑来锻炼胸肌。

3.使用支撑性能良好且舒适的内衣

如之前提及,当乳房体积和重量增加时,维持乳房形态的韧带受到牵拉而导致乳房下垂现象的发生。因此,穿戴合适的内衣来为乳房提供额外的支撑从而帮助维持乳房形态。另外,进行有氧运动时,比如慢跑,快步走等,乳房会有随着运动而晃动,曾经有研究发现,运动时女性乳房晃动的幅度平均可达10厘米。因此,为了避免运动时对韧带和组织的过度牵拉,穿戴支撑性良好的内衣尤为重要。

4.戒烟

吸烟可导致皮肤失去弹性,因此戒烟可以帮助改善乳房下垂现象 。当然,在孕期和哺乳期戒烟不仅仅是为了保持良好体态,更加重要的是为了保证孕妈妈哺乳期妈妈和孩子的健康。

仁慈专家更多>>
  • 杨晓明
    杨晓明 妇产科主任

    妇产科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,产科急危重症的抢救,对不孕不育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。...

  • 陆建铭
    陆建铭 副主任医师

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女不育不孕,如女性排卵障碍、多囊卵巢、输卵管梗阻、宫腔粘连等,男性精液不液化、少精、弱精、死精等;腹腔镜下卵巢囊肿的剥除,子宫肌瘤的剔除及子宫全切,淋巴的清扫。...

  • 杨旻
    杨旻 副主任医师

    诊治小儿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、新生儿疾病、小儿营养性贫血、佝偻病、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、热性惊厥、脑炎、脑膜炎等常见病多发病。...

  • 陈云杉
    陈云杉 主治医师

    阴式子宫切除术、子宫肌瘤剔除术、宫腹腔镜手术、腹膜外剖宫产术、计划生育等各项手术操作,并对妇产科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的救治、不孕不育、宫颈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...

  • 徐涛
    徐涛 主治医师

    各种难产、新式剖宫产、高难度阴式全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等手术...

  • 陈晓维
    陈晓维 主治医师

    不孕不育综合治疗、无痛流引产、上取环、输卵管吻合、妇科良恶性肿瘤手术、阴道炎、宫颈炎(宫颈糜烂、息肉、囊肿)、盆腔炎、 子宫肌瘤、暖巢囊肿,尖锐湿疣、淋病等性病,月经不调、闭经、更年期综合征、会阴及处女膜修复、阴道紧缩术、经阴道子宫切除。...

  • 刘璐
    刘璐 主治医师

    妇科常见病诊治、对不孕不育治疗有独特的见解,尤其擅长宫腔镜、腹腔镜等微创手术的治疗。...

  • 卢娟
    卢娟 主治医师

    各种难产、剖宫产手术美容缝合、产科急危重症的抢救等。...

  • 李小艳
    李小艳 主治医师

    各种产科常见症、急危重症的抢救处理,单胎、多胎、臀位等剖宫产技术,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技术等。...

  • 许海娟
    许海娟 主治医师

    无痛分娩、剖宫产手术,对妇产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。...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养育指导>正文
母乳喂养真会导致乳房下垂?
时间: 2019-09-19 来源:徐州仁慈医院妇产科

有不少妈妈心中疑虑过:“母乳喂养之后乳房下垂怎么办?”母乳喂养真的会导致乳房下垂吗?乳房下垂有办法改善吗?

母乳喂养会导致乳房下垂吗?

母乳喂养结束后,部分妈妈会感觉乳房下垂了,所以也自然而然的觉得母乳喂养导致了乳房下垂。其实,临床研究已经表明母乳喂养本身并不会影响乳房的形状或者大小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也可以发现有部分妈妈在母乳喂养后,仍然可以保持或者恢复相对良好的乳房形态。

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的原因是什么?

乳房增大变丰满是孕期正常生理变化的一部分,这个改变可以导致维持乳房形态的韧带受到额外的持续牵拉。不论孕妈妈产后是否有母乳喂养,乳房韧带的持续牵拉,都可能导致产后乳房下垂的现象。因此,怀孕本身可以导致乳房下垂,而且随着孕次的增加,乳房下垂的现象可能随之加重。

除了怀孕本身,其他可导致乳房下垂的原因还包括:孕期过度增重及产后不合理的快速瘦身,超重或者肥胖,吸烟, 年龄增大以及孕前乳房较大。

对于乳房下垂,我们能做什么来改善?

1.维持健康体重 避免体重变化过速

对于非孕期女性,保持乳房形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维持健康而稳定的体重。不过,在孕期每一位妈妈都需要适量的增加体重。在这些增加的体重里,部分来自增大的乳房。孕期乳房增大主要来自脂肪的堆积,这些脂肪一部分分布在乳腺组织周围,而另外一部分则形成脂肪垫储存在乳房皮下。在孕期或者产后,体重增加或减少,这一层脂肪垫会随之增厚或者变薄。如果在孕期增加体重过多,那么可以使乳房皮肤和韧带受到更大的牵拉。在产后尝试减重恢复体型,尤其是减重过于迅速时,则可能导致乳房下垂现象更加明显。 

因此,孕期适量的增重,产后循序渐进的体型恢复,对改善乳房下垂现象十分关键。孕期增加多少体重才合适,理想的增加速度是什么,则要根据孕妈妈孕前自身的体重状况来决定。对于产后减重,则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,循序渐进的进行。这样的减重带来的效果更加持久,并且可以让在受到牵拉的乳房皮肤和韧带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,从而缓解了突然改变带来的乳房下垂现象。

仁慈妇产

2.适量运动

对于健康的孕妈妈,孕期应该保持适量的运动,对于如何评判运动强度是否属于中等,妈妈们可以自己观察运动中的状态,如果运动时,仍然能够保持对话或者能说话,没有气短的现象,但同时又能感觉自己心跳较平静时加快一些,那么大概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了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孕期应该避免有摔倒风险,肢体接触,平卧位(孕16周之后),跳跃以及过度拉伸动作的运动(孕晚期)。

适量的有氧运动以及健康均衡的饮食,可以帮助实现孕期理想的体重增长以及避免体重增长过快,也因此成为改善乳房下垂现象的重要方法。另外,乳房的形态还可以通过改善和增强胸肌力量来实现。一些局部锻炼胸肌的运动也可以帮助改善乳房下垂的现象。比如,哺乳期的妈妈,可以尝试俯卧撑来锻炼胸肌。

3.使用支撑性能良好且舒适的内衣

如之前提及,当乳房体积和重量增加时,维持乳房形态的韧带受到牵拉而导致乳房下垂现象的发生。因此,穿戴合适的内衣来为乳房提供额外的支撑从而帮助维持乳房形态。另外,进行有氧运动时,比如慢跑,快步走等,乳房会有随着运动而晃动,曾经有研究发现,运动时女性乳房晃动的幅度平均可达10厘米。因此,为了避免运动时对韧带和组织的过度牵拉,穿戴支撑性良好的内衣尤为重要。

4.戒烟

吸烟可导致皮肤失去弹性,因此戒烟可以帮助改善乳房下垂现象 。当然,在孕期和哺乳期戒烟不仅仅是为了保持良好体态,更加重要的是为了保证孕妈妈哺乳期妈妈和孩子的健康。

    预约资讯服务中心
  • 姓名:
  • 联系方式:
  • 预约项目:
  • 就诊详情:
    copyright2018-2019 徐州仁慈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39514号-3
   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苏医广 [2023] 第05-05-3203-3号
    特别声明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具体诊断请预约挂号或咨询医师。